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兰州大学报 > 正文

[兰州大学报]萃英学院个性化培养助力拔尖计划

日期: 2017-06-06 点击: ...

学通社记者:刘慧

  “我喜欢萃英学院带给我的足够自由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14级人文萃英班学生丁宁这样说到。就在5月16日,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推介活动”上,丁宁作为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参赛,以作品《舞姿潇洒夸盛唐·铜胡腾舞俑》荣获志愿者组“十佳讲解员”称号。

  兰州大学观云楼八层大厅里,清一色的苹果一体机电脑,可随意翻阅的学科杂志与书刊,两个可供讨论的咖啡厅,以及专供小班教学的小型教室,一流的硬件设施让记者印象深刻。萃英学院从学校资源禀赋和管理文化的实际出发,在实施“拔尖计划”的过程中,采取了“圈养”模式———专门成立萃英学院,负责选拔、培养拔尖学生。萃英学院成立7年以来,毕业生大多到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已经毕业的三届学生中,除30%到国外一流大学读研外,其余67%全部在国内985高校或中科院读研。

全新的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全新的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全新的课程设置。

  “除了基础必修课之外,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来自由选择其余课程,这可以让我最大程度地选择研究自己喜欢的方向。”萃英学院2014级化学班史安也这样说。

  萃英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少了很多限制。首先是强化核心课程建设,对那些体现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进行强化,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科研发展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其次是压缩总学分数,减少必修课程。一般而言选入“拔尖计划”的学生,相较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学生要接受科研训练,也要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学分要求太多,肯定难以兼顾。近年来,随着知识爆炸式增长,本科专业的总学分数始终存在着向上膨胀的压力,一些专业的学生早已不堪重负。基于这个背景,萃英学院压缩总学分数,将各专业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20-140以内。同时减少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为学生适度“松绑”,为其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自由思考、自由探索。

  此外,萃英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统筹安排公共课与通识课,加强实践体验。公共课与通识课的目标,都注重通过开拓学生宽广的视野和多维的思考,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语文、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在内的公共课,本质上也是通识教育。但仅有这些课程,通识教育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萃英学院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群育、劳育与乐育”七育结合的要求,开始建设自己的“通识课程”,分为科学与技术、文明与文化、艺术与鉴赏三个模块。这些课程注重强化人类共同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壁垒,防止学生知识结构“过专过尖过偏”。同时,也开设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与历史课程,如“物理科学发展史”“化学人物志”“科学技术史”,以及音乐、美术等,防止“只见技术不见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部公共课和通识课的“铸魂”部分。萃英学院以“课堂+实践基地”模式进行授课并建设了“会宁(革命老区-农区)-传统与传承”“临夏 (多民族半农半牧区)-民族与民俗”“天祝 (高寒藏族牧区)-生态与生活”三个思政教育基地。此外,还将新增青海省海北州的中国原子城作为“信仰与信念”主题教育基地。学生赴基地参观体验,回校后汇报实习收获,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随队讲解或点评。

  这种全新的课程设置在实现通识教育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在学术领域之所长,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继续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化的培养,2014级化学班史安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SCI论文3篇,专利1项,现有两篇文章分别投稿于一区期刊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以 及 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

“一制三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以前大班授课老师基本上只会记住几个学生,但在萃英学院,小班制使得一个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这样我们有了更多跟老师交流的机会,而且每个老师都会认识你。”在提到进入萃英学院后最大的不同之处时,萃英学院2014届毕业生,2014级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直博生,严丽娟这样说到。

  萃英学院以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一制三化”培养为主要内容,探索因材施教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行双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计划吸引聚集了一批校内外名师、优秀青年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局面。教学小班化,更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开设新生研讨课、跨学科交叉课、科学前沿课、创新性实验课,组织学术沙龙、读书报告、兴趣讨论、科研小组等,让学生在创新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萃英学院2013级数学班朱星宇说:“我觉得小班教学的优势在于有更多presentation的机会,由于人数不多,每一位同学都有做报告甚至是讲课的机会。”“萃英学院的‘导师制’培养模式,让每位同学都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机会与老师紧密联系,在课后我们有各自的读书小组,老师与我们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说起小班教学和导师制时,丁宁这样说。

  学院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科研训练,让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探索,点燃创新激情。

国际化培养: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萃英学院的个性化培养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化教育上,为了使学生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学院精选国外高端资源,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进入一流实验室接触科学前沿。2010年至2016年,共邀请15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225场次,参加国(境)外交流项目学生达到284人,占学生总数的70.8%。学生分赴美国国家高能物理实验室、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皇家霍罗威学院、利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渥太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蒙纳什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新西兰奥塔古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等40余所国(境)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科研项目。

  此外,萃英学院特别重视学生的国际经历,不仅全力支持学生出国学习,还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出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不断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接近国际一流大学。

  学习期间,我就读于新闻与传播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同学们“各显身手”14级人文萃英班丁宁在2016年 7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对于丁宁来说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暑假,在一次次课堂讨论与任务协作中"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丁宁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与震撼。 学院还多次邀请业界大牛到课堂与学生交流讨论,丁宁还因此与当地一家公司结缘,到工作室进行了短期实习。

  这里的课程质量令人印象深刻,同一门课每学期都会根据教授当时感兴趣的课题而有所变化,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会大量地补充材料,作业会被严格评分,并且大部分教授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能力都令人咂舌称赞。在提到国外学习经历的时候,13级数学班朱星宇显得格外兴奋,2016年春季学期,朱星宇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交流学习。正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习,朱星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就此决定在拿到复旦大学直博推免资格的情况下,申请到国外读研。“我常常就进一步的阅读材料和一些平时思考的有意思的问题和前辈们展开讨论,这对我最终出国和今后的科研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受到了调和分析和几何的启蒙,从而打算在博士阶段选择与之相关的研究。”

  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萃英学院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以更好的姿态奔赴自己的未来。

  (《兰州大学报》第904期 三版)  图文链接请点击

文:
图:
编辑:肖金星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