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专题新闻 > 百年兰大群英谱 > 正文

扎根西部创一流 科研报国结硕果
——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师团队

日期: 2018-01-24 点击: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伟大祖国的西北边陲,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畔,就有一位黄大年式的科学家。他放弃在美国安逸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全职举家归来,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带回母校,积极开展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历经十余年。他体现了兰州大学精神,有骨气,有韧劲,有热情。他的研究工作既放眼于国际视野,又服务于国家战略,有高度也有深度;同时,他也是一个有情怀、有胸怀的科学家,用一流的科学理念、一流的世界眼光和一流战略思维实现了科研创新、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时带领出一支坚守在我国西北艰苦地区的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并有望将西北建设成为我国大气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这个创新团队就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建平教授带领的教师团队。   

立足西北,放眼全球进行人才培养

  黄建平团队立足西北,放眼全球,通过实施西北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扬学科优势,注重局校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秉承建设研究型学院的战略发展模式,行走在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自2004年建院以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共培养本科生2488名,研究生935名,国防生1001名;团队培养了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和2名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此外培养的青年教师获第92届美国气象年会学生论文亚军、2014年国际气候变化会议最佳科研成果展示奖、2017年甘肃省中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和全国大气科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交流与竞赛一等奖,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培养了一批能够坚守西北、开疆拓土、奉献国家的青年杰出人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中具有完整体系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大气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我国高校大气科学领域多项第一。

  黄建平教师团队多年来奋战在科研一线,一直以来,秉承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并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并重的原则,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科研成果,并将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推至国际前沿,为服务国家需求作出了独特贡献。在气候变化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2016年第一作者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入选ESI全球环境领域Top 1%的高被引论文和Top 0.1%的热点论文,并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TOP30。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季节性积雪中污染物的研究结果,为我国政府在国际谈判中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虽身处西北落后地区,在科研和生活条件上有着种种难关,但黄建平团队的教师们毅然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顽强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这种高尚情操与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团队成员潜心科研,无私奉献,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始终本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我国西北落后地区形成了一支主要由青年学者组成的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

立足国家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搞科研

  黄建平团队在自身建设中,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强国的政策和方针,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锲而不舍、砥砺前行,立足国家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开展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黄建平论文入选“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黄建平却表示国家需求是他们永不言败、锐意进取的原动力,他说:“在国际社会中某些国家只顾自身利益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却一直在环境治理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我们的祖国是有担当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在气候变化方面,过去对干旱半干旱区所承受的气候变化影响,没有得到全世界各国应有的重视。因此,这些年来,团队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黄建平想要通过研究数据和结论来唤醒国际社会对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视。他提到,干旱半干旱区大多位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想要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气候变化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要让世界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更多的苦难。

  2017年11月15日,黄建平团队又在Reviews of Geophysics发表最新科研成果。黄建平的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扩展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域,并且提出全球升温应控制在1.5℃以内,这一研究引起世界广泛关注。黄建平解释道:“2℃是全球平均的一个增温阈值,但全球升温2℃,我们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就要升温4℃,很多的动植物就会死亡,农作物产量大幅度降低,河流会干涸,但如果控制在1.5℃,我们则升温3℃,虽然只相差1℃,但很多动植物就不会惨遭灭绝,这是非常重要的1℃。”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并不宏大,但却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正因为长期扎根西部,在第一线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关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同北美的、欧洲的、非洲的干旱半干旱区有哪些异同,所以黄建平团队才能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逐渐形成这种干旱半干旱理论体系。
他还介绍说:“气候环境的恶化会像癌症一样,由最初一小部分慢慢向外扩展,最终摧毁一个整体。全球湿润地区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面临危机。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全球必须一致行动,缓解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

  大气科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兰州大学将大气科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群体,黄建平团队通过长期进行的科学研究,提出一些气候适应的政策和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地球科学也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等各方面提供很大帮助。为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大气科学学院也正在积极行动,黄建平谈到:“第一,学院正在建设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将提供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的预报,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勘探开发等诸多方面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学院也将会对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报告和提案,加强防灾减灾研究,黄建平团队积极探索相关研究,其中黄建平团队关于防治气象灾害的提案,于2015年1月被甘肃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黄建平还参与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工作,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国家应对半干旱气候变化的科学对策,为政府决策、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黄建平团队在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与地方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应用性科研工作。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灾后重建等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杰出贡献。创建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观测站,并深入沙尘源区,多次开展了大型野外综合观测实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气候观测研究的发展。此外,黄建平团队研发大气探测仪器设备和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多方位服务于气象业务和国防建设。依托全国科普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和宣传,打造“兰景杯”气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国大气科学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气象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成就,黄建平团队注重对外交流与学习,先后通过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建设,吸引了John M. Wallace、Stephen Warren、David Covert、甲斐宪次、高村民雄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专家来兰州大学进行讲学交流,同时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等一系列工作,建立与国际一流高校的长期联系,培养团队成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的国际地位。十多年来,团队一直致力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黄建平看来,大气科学研究关乎全人类的发展,世界各国必须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他也表示,自己和团队也永远不会停下研究的步伐。

开拓创新,发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引领学院建设

  在艰苦的西北地区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黄建平团队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大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黄建平的办公桌上摆着四张特殊的照片,他介绍那是对他成长过程中有着关键影响的四位老师。从1978年考入大学时对大气科学一无所知,到1988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一步步走上科研研究道路,黄建平对大气科学的热爱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感慨道:“我特别要感谢在求学阶段的每一位恩师,包括北京大学杨大升教授、王绍武教授、谢义炳教授,以及我的博士生导师丑纪范院士,他们对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并激励我一定秉承恩师教诲,作无愧于时代的气象工作者。”

  引进人才,建立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波段拉曼荧光激光雷达系统,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已经一步步实现在荒漠中的科研崛起。

  十几年来,黄建平和他的团队成绩斐然,但最让黄建平感到骄傲的是学院的人才培养。黄教授抓住国家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计划,每年大气学院都有一到两个名额,将最优秀的学生推荐到世界各国最顶尖的团队中去学习。他们留学于不同的国家,在大气科学的每一个领域、小的分支专业进行学习。至今,已有30多人学成回国并留校,均已成为大气学院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主力。在黄建平教师团队的带领下,大气科学学科发展迅猛,成绩突出,2017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有力提升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就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黄建平表示:“我们要努力将地域的劣势转变为地域的优势,西北地区是很多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最佳场所,而且我们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们应该发挥地域优势,做出一些引领世界的研究成果,使兰州大学成为世界地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还提到,未来自己也将会更注重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据悉,黄建平教授正在编写一本《物理气候学》教材,并且明年开始将会面向全校学生教授两门专业通识课,分别是《气候变化和人类适应》和《地球系统科学概论》。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正是这种胡杨精神、骆驼精神,才激励自己将一生扎根在祖国的大西北,奉献给祖国的大气科学事业。”言语间,黄建平教授流露的是一颗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这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坚定信仰,“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是靠我们这支队伍的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十年多来,大气院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每一批学生的毕业、学院的一草一木我都再熟悉不过,它早已不知不觉融入了我的生命当中。我热爱学院也无时无刻不为我们学校和学院感到自豪!”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建平为了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十年磨一剑”,在他的高瞻远瞩和悉心培养下,让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终于拥有了一支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同时也开启了西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黄建平团队不仅是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精神的诠释者,更是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黄大年式团队的呼应者。他们用心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指出的“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召唤,他们用行动支撑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科学论断。在他们示范带动和接续奋斗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文:
图:
编辑:潘纯熙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