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兰州大学报 > 正文

[兰州大学报]院训的故事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道法自然,日新又新

日期: 2018-03-12 点击: ...

 作者:通讯员 张宏发

1981年3月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成立,筹建处设于兰州市红山体育场看台下,此为筹建委员会开会时合影



  任继周先生(前排左4)1958年赴越南讲学期间与越南农技人员合影

  在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内,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任继周院士书写的“道法自然,日新又新”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是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院训,凝聚着任继周院士的治学思想,展示着南志标院士及全体草业学人的科学精神。20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任继周先生提出,草业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后,经院党政班子研究,确立为院训。

  院训释义关于“道法自然,日新又新”,任继周先生进行了阐释,他说,任何系统(包括人所依存的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之权是不待证明的公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的论述,层次分明地阐述了这个公理。

  老子从认识论的高端讲起,茫茫宇宙为自然规律的本体,自然本体的规律称之为道,天体[老子说的天,非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天,暂以天体名之,用以比附今天草业系统中所说的天文现象。]运动为道所规范而生存,而发展;地[老子说的地,非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地,但地球的四季变化,寒温燥湿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为天体运动的规律所规范而生存,而发展;人则遵循地的规律而生存,而发展。
  
  反过来讲,老子以人为本,从人的一端出发,建立认识论系统。人因地之道而生存,而发展;地因天之道而生存,而发展;天体按照一定的法则而运行,而发展。这个逐级生存、运行发展的法则就是“道”。道从何来?道源于自然规律,即自然是规律(道)的本源。

  这里包含了四个基本概念:自然是道的本源;道的发生是有系统层次的;各个系统层是运动的;各个系统层在运动中是互为联系、相互制约的。这里所说的系统层,包含人、地、天、道,老子称之为“四大”。相比儒家“天、地、人三才”并列的认知,它从系统上、深度上都达到新的高度,而且表达简明,为世界独创。

  本院院训“道法自然”,从中国传统认识论的最高端着眼,统领草业科学的多个学科分支,分别诠释了人、地、天、道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以草业科学的生态系统与之相呼应,虔敬自勉,恪守自然之法的伦理原则,是为本院学风之根底。

  “日新又新”[源自《大学》第二章,自“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化出。]是传统儒家入世思想的精华,表达不断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之意,是学者常用的自勉用语,既含个人敬业修身的要求,也有为社会服务,献身祖国的时代责任感,是为本院学风之流韵。

  “道法自然,日新又新”,将我国道、儒两家思想的精华综合为我院的院训,既存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之心,也有自觉开拓创新之意,与我院过去倡导的“开放、开拓、效率、效益”相衔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时代精神,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和我院教学的长远目标。

  道法自然任继周:1924年出生,山东平原人,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六十余年来,潜心草地农业教育研究的他,带领团队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他成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

  他成功建立了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八年。

  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他成功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

  他建立的草地农业系统,在我国食物安全、环境建设和草业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

  他遵循自然规律,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全身心致力于草地农业的科学研究,如今虽已年过九旬,他依然为青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奔走呼吁。这一切,缘于他浓浓的家国情怀。

  抱着这样的心情,80岁那年,先生着手主编 《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和《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两本书都组织了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大家为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探索我国农业前进的道路,如今又在积极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伦理学》,将于近期付梓出版。

  也正是在历经数十年科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任继周先生总结并提炼出“道法自然,日新又新”的治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日趋完善,成为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院训。

  除了建立、完善草业科学的教学体系,任继周将毕生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了推动草地农业发展、构筑食物安全“链条”的事业上,在他看来,“草业在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认为,我国长期推行“以粮为纲”的“耕地农业”,不仅不能满足民众食物结构已由谷物主食型改变为 “谷物—动物”产品结合型的需求,而且使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土地过度开垦愈演愈烈,生存环境的恶化日益加剧。

  年轻时“科学救国”的志向再次在他的心中 “燃烧”:“要改变中国农业结构,保障我国生态与食物安全,就必须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大力发展草业、畜牧业,‘藏粮于草’。”

  任继周介绍,我国国土中耕地面积仅占12.7%,面积最大的草地约4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1%,是耕地面积的三倍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作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和世界三大食物来源地的草地,如果得不到重视,就是浪费资源。“传统耕地应实行草田轮作,这不但能保证粮食产量不下降,还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饲用作物,培肥地力,减少面源污染。”

  任继周及其团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草田轮作试验,结果显示,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1/3,水用量节约17%,而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1倍。

  任继周强调,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是大势所趋,结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同样的土地和水资源,如果生产牧草,可收获能量比谷物多3到5倍,蛋白质比谷物多4到8倍,既能使口粮和饲料供应有余,还能保证民众的膳食结构。“牛羊吃得好了,民众从中摄取的营养价值也高了,膳食结构肯定会改变。”

  尊重自然规律,以科学发展观来从事科学研究,是任继周及其团队一直坚持的原则。2013年7月,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从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看到了中央对‘调结构’的明确指示。”任继周说。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我国将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学会充分利用一切农用土地资源,向草山要‘肉’、要‘粮’,既要生产人粮,更要生产‘畜粮’,最终使人吃人粮、牲畜吃‘畜粮’。”先生对于草地农业寄予厚望,对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充满希望。

  日新又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世界知名草业科学家,我国草业科学学术带头人之一,南志标院士引领自己的团队,努力攻克草业科学的一个个高峰,化解一个个难题,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形成突破,不断追求卓越。40余年来,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农业部行业公益”,“科技部基础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0余项,以提高草地生态生产力为中心,主要从事退化草地治理和草类植物病害防治研究,建立了草地退化与恢复过程中生物、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以系统耦合为特征、适用于我国北方不同生态经济区域的草地农业模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在草类植物病理学和禾草内生真菌学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示范推广、草畜产业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推动西部地区支柱产业—草地畜牧业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各1项,省部级奖5项,培育牧草新品种3个,发表真菌新种2个,修订国家标准5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数十年来,南志标院士一直身先士卒,奋战在草业科学教学的第一线,先后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多门核心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喜欢。2008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的团队获草业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和荣誉称号。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获奖人)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0年,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草学会 “从事草业工作四十年纪念奖”荣誉称号。作为主讲,他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兰州大学草学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人,其中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8年)、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南志标院士正在带领教学、科研团队不断创新,砥砺奋进,为草业科学和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兰州大学报》总第910期 2017年10月15日   第四版)

文:
图:
编辑:程一珍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