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U Media Center: 新闻网 > 媒体看兰大 > 正文

【甘肃日报】90后大学生的支教情怀

日期: 2018-06-19 点击: ...

本报记者 文洁 刘秀芝

  当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时,广河县广河中学的校园里瞬间沸腾了。高二(9)班几个调皮的男生上前围着生物课老师有说有笑地走出了教室。这位年轻的老师就是兰州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广河中学团委副书记杨钰泉。

  杨钰泉今年22岁,来自湖北。他个头不高,戴副眼镜,精干利落,充满朝气。2013年,他一个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兰州求学;4年后,他为了坚守心中的一份情怀,从兰州再次出发,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广河支教。

  “选择支教,我心里想的是能让那里的孩子和我一样,多读几年书!”杨钰泉说。上大二的时候,他便前往兰州榆中县北山支教。那时学校条件差,孩子们的铅笔写成铅笔头、小手冻成“红馒头”,这些画面一直刻在杨钰泉的脑海里。“那段经历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们需要老师,需要温暖,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也正是我努力去做的。”杨钰泉搓搓手,笑着说。

破“三关”克“四难”

  2017年8月的一天,杨钰泉和队友来到广河县广河中学。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始料未及的一些情况,让他们好一阵子才习惯。用杨钰泉的话来说,就是从一碗米饭到一碗面片的过渡。其次是“语言关”。当地学生沟通交流基本使用方言,杨钰泉和队友听得云里雾里。为此,他们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发起了“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的活动,努力让全体师生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再次是“生活关”。由于这次是兰州大学研支团进驻广河中学的第一年,支教工作和生活都要从零开始,架水管、铺电路、接网线,他们都是亲力亲为。

  支教的核心任务还是教学。“虽然来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培训指导,但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才发现,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节奏把握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揣摩,杨钰泉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学生们也特别喜欢这名城里来的杨老师。“杨老师的生物课特别有意思,有时他还会给我们一些小惊喜。比如小测试考得不错、成绩有进步,他就会准备小礼物鼓励一下。”高二(9)班学生马文海说。“他们喜欢听我讲外面的世界,爱和我聊家常,说说家里收庄稼、放羊的事儿……这种朴实的情感特别打动我。”说起学生,杨钰泉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快乐。

只想为孩子们多做一点事

  杨钰泉来广河时,随身行李中除了一箱书、一双登山鞋,特意带了一幅广河县地图。记者看到,地图上红色的标记格外显眼,那是杨钰泉走过的地方。班上40名学生家所在的村也在地图上标记得清清楚楚。“去年,班上有两名同学成绩下滑严重,经过询问、家访得知,一个是家境贫寒,准备辍学出去打工;另一个虽家境优越,却认为读书用处不大。”通过一路的走访了解,他发现因贫辍学、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依然发生。杨钰泉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一定要为这里的孩子做些什么。

  杨钰泉和他的队友们利用共青团的平台,争取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步行几十里山路到贫困山区给孩子们送知识、送物资,让孩子和家长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一位高三女生,学习特别刻苦认真,可因为是家里的长女,父母不想让她继续念下去。一位高中老师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资助这个女孩上学,直到大学毕业。所以,我坚信通过点滴积累和坚持,终会带来改变。”截至目前,杨钰泉和他的队友在广河县、和政县的12所乡村小学发放暖流计划物资羽绒服209套,大型体育包9套,价值近12万元。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做出的成绩也很有限,但只要坚持,路终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杨钰泉说。

  (《甘肃日报》2018年6月19日 02版)

文:
图:
编辑:潘纯熙
来源:
标签:
通知公告
    栏目分类
    图片新闻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Email: news@lzu.edu.cn
          版权声明:www.3610.com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